远在澳洲篇
“啊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怎么办?”
对此我的回答就是:
多多参加各种活动!!
每到开学的时候,学校里总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帮助你认识新的伙伴,校园,以及各类组织。
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要求来上一段“尬尬的”自我介绍,对于社恐极其不友好。对于如何与旁边的萌新快乐打招呼,学校的导师们可是有着自己的一些套路呢~!
比如相对性格外向的我,那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一个定向越野校园探索的活动,主要就是把不认识的四个人聚集起来,在三天时间里完成任务,找到校园相应的地点并打卡,即可成功。
游戏虽然很简单,但是突然组队的四人就算再外向也总有点拘谨。对于这样的情况,学校也并没有给我们互相反应的时间。
取而代之的是,大家一起阅读学校的小故事,根据小故事找寻相应的地标建筑。
在这个时候,我们似乎是一体的。
往往每次大家话题的开始都是因为学校的历史多么悠久,学校的建筑多么好看。自己国家的建筑和校园与墨大建筑的区别等等。
慢慢地我们发现,虽然没有很详细自我介绍过自己,但却在不经意间对彼此有了更深入了解。就在第三天活动结束后,我们选择去学校街角的咖啡店喝上一杯聊聊天。这才知道很多“不为人知的小文化差异”。
比如丹麦小哥说,在他们国家,一杯咖啡其实很贵,要60rmb左右。而所谓遍布全世界的唐人街,在那里似乎并不是太有名。相反,在墨尔本city到处都是华人,亚裔,印度人等等,多元文化到数不过来,他觉得很神奇。
当然像我以前住的学生公寓也很神奇,每个月都有当月限定活动~for free~!
每个月都会有各种什么baking class啦,各种文化交流茶歇,圣诞节庆典,免费食物大放送,各国电影大放送等等等。
不同的活动总是能吸引各种小哥哥小姐姐参与,当然这时候,你就会认识来自全世界的小哥哥小姐姐,不同专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。一不小心就跳出了满是中国同学的舒适圈~(当然这个舒适圈也很好)
就是在这个圈子里我认识了能够准确叫出我中文名字的印度小哥哥,也认识了喜欢喝珍珠奶茶的瑞士小姐姐。更加认识了一群热爱咖啡的小伙伴们,当然还有我最可爱的两个马来西亚室友啦!
O-week的奇妙之旅~
在人际交往上,总体来说,大胆social!不懂就问!学术不懂问tutor,也可以问同学。
学校在O-week周也会组织各种演讲活动,我怎么能错过呢~
在去参加演讲之前,我按照学校的指示先去stop1拿了属于自己的学生卡。当一手把自己的信息告知他,一手拿到自己蓝色的学生卡时,我才真正有了一种“我是墨大学生”的感觉,有了一种小小的归属感。
学术类的内容演讲总会在一些比较大的大礼堂,九点开始的演讲,没想到八点半多陆陆续续已经有很多座位被填满了。偌大的教室里不一会儿便坐满了人。看着大家“新生脸”,不禁觉得有些神奇,我和他们真的是同学。我也真真实实是墨大的学生啦!
演讲的warm up一般都会让学生彼此互相认识一下,打破社恐的尴尬。问题很简单,“名字,来自哪里,爱好是什么”。我和小A的左边和右边分别都是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小姐姐。很巧合的是,他们竟也都是文学院的学生。这一刻,不禁让大家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。
欧洲小姐姐和小A是一个专业的。而美国小姐姐则是学习文学写作的。那一刻不禁对她敬佩万分。闲聊之余,她总是会给我们介绍一些她曾经自己写过的一些小故事。大概这就是美国人的“社牛”属性吧,倒也是挺有趣的。
lecture上提到最多的词怕不是plagiarism。其实列举种种剽窃形式,归根结底就是提醒大家,千万不可以剽窃!一定要引用!如果你对这个文献不确定是否需要引用,就引用一下!并且,对于自己以前的文章,你想在其他文章中提及,你也需要引用。不然就属于自我剽窃。
在这节课后,我就乖乖去墨大官网搜寻各种关于academic writing标准的文件了。强推大家可以去学校官网找找!真的很全!
什么是plagiarism,如何cite,APA/CHICAGO等不同的引用格式区别在哪里都会详细罗列。
以及包括什么是reflective writing,如何写好文献综述,都会有不同的指导。建议大家在开学之前都先好好熟悉一下。也是帮助自己过度开学的好方式。